城市里大家都有自己的住房,哪住就哪安家,有时住房我们也戏称为窝,说通俗点它是吃饭睡觉的地方,说有诗意点它是疲惫之舟停泊的港湾。
城市里大家的住房都不同,有大的有小的,有豪华的有简陋的,有高层的有单层的,有安全的有危险的,有水泥框架的有木头的,有市中心的有郊区的。。。林林总总,但最艰难的莫过于下雨会漏刮风会透的平民房,这类房现在不多见了。
城里有住房不一定有所有权,即住房人不一定是房主。有房人不一定自己要住,房产中介这几年很火暴,就因为出租房很多,想租房的人也很多,形成一个供需市场。
公房分配的时代已久远,前几年还有单位的集资房,现在集资房也很少了。市场上的房源大体分三类:二手房、市政安居工程的经济适用房、商品房。二手房旧房居多,价格比较便宜,有些结构已跟不上时代。经济适用房要符合一定条件,比商品房便宜,一般要摇号,不易分到。商品房很贵,普通城市一套房要几十万才能搞定,发达城市大几十万还拿不下来。所以要做房主不容易。
三类人在买房:自住需求、改善需求、投资需求。自住需求型不管房价如何都做好买房准备。改善需求型和投资需求型完全可能等待最佳时机才出手,买涨不买跌是普遍购买习惯,所以当前地产下走,这两类人的态度仍然是观望。
房地产和股市一样有它的泡沫成分,但现在泡沫给挤得不少。然而购房人永远也觉得自己收入增长速度跟不上房价的增长速度。发达国家3到5年的收入可以买房,而我们国家买一套房要用当前收入水平20多年的收入总和才能买一套房,这就是差距。一套120平米的房子按5300元/平米要70万(地级市地段一般才有此价,这是地产大幅下挫的价格)简单装修10万,80万小俩口拿一人工资生活一人工资还贷,不计利息按每月还贷2500元计算,要还27年。所以一旦买房,特别是商品房,你要有经济实力,要有持续稳定的工作和不断提高的工资水平,不然生活因房而平庸,因房而压得你喘不过气来,这就是中国房奴现象。
据悉,今年全国房屋库存有2.5亿平方米,一季度,全国土地平均流标量达40%。这说明地产商也不敢贸然下手开发,也得分析市场走势和供需状况,再一个问题就是资金,开年很多企业资金短缺,房地产企业也不例外。
房地产的不景气,迫使钢铁、水泥企业减产、限产、甚至停产,连锁效应使很多企业很艰难。所幸国家采取刺激经济措施,出台许多新政让经济回暖。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如高速公路、铁路,将为今后几十年发展发挥重要作用,这是一举两得的经济措施,因此不难想象今后几十年中国经济照样快速发展,也许那天中国就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。
为缓解住房压力,各级政府加紧廉租房建设,到时无房户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租到很实用的房子。这是好消息,这样一部分买不起房的人就有房住了。但廉租房毕竟有限,期待更多人能租住。
面包会有的,宽敞漂亮的好房子会有的,别着急,得慢慢来。
评论